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年人养生 >

四平青年

时间:2020-03-25 03:43
  【 四平青年 】新青年与新文化 全球化和网络化无疑是塑造当今世界的两股最强大力量。二者结合,不仅实现了贸易、资本、产品的全球流动,还实现了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的全球流动。旧世界的壁垒正在消弭,新世界的轮廓逐渐清晰。当代青年既是率先进入 【四平青年】新青年与新文化    全球化和网络化无疑是塑造当今世界的两股最强大力量。二者结合,不仅实现了贸易、资本、产品的全球流动,还实现了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的全球流动。旧世界的壁垒正在消弭,新世界的轮廓逐渐清晰。当代青年既是率先进入这个新世界的客人,也是构建这个新世界的主人。他们正在塑造这个新世界,也在被这个新世界塑造。在这个新世界,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都正在被颠覆。这意味着,新的利益正在形成,新旧利益正在交战。   相比传统社会以经验主导生产,现代社会将知识创造独立于生产过程,并以高度密集的试错实验在短期内提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因此,青年得以通过教育,跨过漫长低效的经验积累,代之以理论知识的高效学习,实现对年长者的“弯道超车”。与此同时,我们正步入一个被科技进步所震荡的全新时代。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然后又迅速进入信息时代。这一过程中,技术成为最大的变量。而在理解、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方面,在这个“阅后即焚”的时代中,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逐渐丧失了传喻的价值。   由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老人是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当然更是年轻一代的行为标准。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赋予了青年挑战旧有社会权力格局的武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颠覆了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和秩序,形成新的扁平互动联结,这使得青年有了通过虚拟互动直达现实社会金字塔尖的可能。   尽管互联网已经进入中国大众生活十余年,并在上世纪末便初现其价值塑造能力,但是,其对普罗大众的价值初塑,却是在近年来才出现。在互联网诞生之初,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相比,是更为强势的一方。虚拟场域是作为现实场域的补充,或是现实场域中小众价值的栖息地而存在。但在今天,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的发展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全面移植到虚拟场域,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本末正在倒置。在十年前,现实世界之于虚拟世界的价值互动体现为顺差,而在今天,“出超”逆转为“入超”,现实之于虚拟已经出现价值逆差。   这种变化对于青年的改变无疑更大。青年是个人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相比来说,十多年前的青年虽然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但是当时的网络先锋是哺育互联网的一代,而今天的青年,则是互联网哺育的一代。已经实现价值“出超”的互联网,其主流价值由青年统领,这意味着,当下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取代前辈,异域的影响超越同域。人类历史上,个人的成长期初次由跨时间跨空间跨代际的价值源塑造,这将塑造出全新的文化和全新的青年,他们既非先辈的继承,也非先辈的反叛,而是纯粹的另起炉灶。   正是因此,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当代中国青年一样,成长在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之中。相比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重大思想革命,当下的变革无疑卷入人口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传播速度最为迅速。而随着人类社会靠代际经验传承汲取智慧、塑造价值的模式发生深刻改变,观念的代际更迭将加速,文化的更新速度将前所未有地提升。在人类历史上的长久岁月中,各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的更替速度极为缓慢,人们终其一生,或许都生活在一种文化影响之下。而在当下的变革之下,文化变更的波长迅速缩短,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覆盖人们的一生,乃至无法完全覆盖青年成长的短短数年。新文化转眼成旧文化,新青年转眼成旧青年,唯一成为常态的,便是“新”青年和“新”文化本身。   新青年和新文化为新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同时也在瓦解旧世界的基础。回顾历史,中国的“新青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新中国。展望未来,中国的“新青年”必将继续创造世界的奇迹。  【 留友网站 】留一半友情给自己 清代潮州有个富翁,嗜功夫茶如命。有一天,家门外来了一个乞丐,别的不要,只恳求赐茶一杯。富翁一听到茶,就来了兴致,遂请乞丐厅房落座。你以乞讨度日,何来嗜茶之好?乞丐说:我原来也是个有钱人,就因为嗜功夫茶才破了家 【留友网站】留一半友情给自己    清代潮州有个富翁,嗜功夫茶如命。有一天,家门外来了一个乞丐,别的不要,只恳求赐茶一杯。富翁一听到茶,就来了兴致,遂请乞丐厅房落座。“你以乞讨度日,何来嗜茶之好?”乞丐说:“我原来也是个有钱人,就因为嗜功夫茶才破了家。如今妻儿还在家中,我一人外出乞讨些茶过活。”   富翁一听更是喜出望外,赶紧命人给乞丐上茶。乞丐抿了一口茶说:“茶是好茶,只是味道不太醇厚,此乃新壶之故。请试试我这把老壶。”说着就从怀里拿出一把小茶壶。富翁赶紧起身亲自动手冲茶。须臾,茶香便弥漫厅堂。富翁看着这把小茶壶,顿生爱意:“能否把你这个宝贝卖给我呀?”   乞丐说:“原本我是饿死也不会卖的,看在你我有同样嗜好的分上,我就卖给你吧。”边说边拿起小茶壶掂在手里说:“我这把小茶壶能值三千两银子,我只卖给你一半,让这把茶壶在你这里安家。你看如何?”富翁一时还没弄明白怎么能卖一半,疑惑地看着乞丐,等待下文。“是这样,你知道,我也喜欢喝茶,我把茶壶全都卖给你,我就再也喝不到这么好的茶了。这把茶壶卖给你一半,你只出一千五百两银子就行了,剩下的一千五百两银子我存在你家里,就当是咱俩共同买下这把小茶壶,这样我日后还可以经常到你这里来共享此壶,你看怎样?”听完乞丐的话,富翁一个劲儿点头说:“好!太好了!”从此,两人便成了挚交茶友。   其实,乞丐还可用另一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卖给你也行,但必须答应我以后经常来喝茶。”可乞丐没有做这“一锤子”买卖,而是留一半友情给自己。我来你这儿喝茶并不占你的便宜,你花一半的价钱买下这个壶也没吃亏,“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焦山有个盐商马秋玉,自幼就喜欢诗画,对郑板桥的字画非常羡慕,想结交郑板桥做朋友,可总也找不到机会。当他听说郑板桥为了躲债住在焦山的一个庙里时,他就设了局,想帮郑板桥一把。这日细雨绵绵,他看到郑板桥在冒雨游山,就跑到郑板桥的必经之路等着他。看到郑板桥快要走到近前时,他就装作迷茫的样子,反复吟咏“山光扑面经宵雨”这句诗。郑板桥不知有诈,遂上前作揖说:“如此好的诗句,为何只吟一句?”“好是好,可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下一句。”“我有 ‘江水回头欲晚潮’七个字,您看如何?”就这样,马秋玉通过一句诗和郑板桥相识。于是,他就有了帮助郑板桥的资本。几天后,郑板桥回家,妻子对他说: “接到了你寄回的二百两银子,还了债,修了房,日子过得很安稳。”郑板桥知道这是那句诗的功劳。事后,郑板桥专门去焦山答谢马秋玉,你来我往,两人成了知己。   “要争取朋友,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满足其自尊心。”盐商马秋玉深谙此理。他知道许多文人都有自视清高的臭毛病,郑板桥也不例外。所以他就巧妙地利用文人愿为人师的心理,用了一个“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小伎俩,送一句诗给郑板桥,以此帮助自己想结交的朋友渡过难关。如此一来,既帮助了别人,又满足了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朋友的自尊心。   两个故事,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寻求友情。人生乐在相知心。友情,是困难时的避风港,是成功后的快乐分享。留一半友情给自己,是对友情的渴望与珍惜,是做人与处世的豁达和智慧。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