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年人养生 >

雨水节气“五注意”,让你焕发勃勃生机

时间:2018-06-12 00:01
  

  健康网0月日讯(中医内科)雨水节气是进入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浙江医院中医内科孟晓翠中医师提醒大家,这样的节气里养生要注重养肝健脾防病,具体应从以下五方面加以注意。

  一、重视“春捂”

  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衣穿单衣。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冷空气仍然频繁,阴寒未尽。古人根据春季的气候变化特点,提出“春捂”这一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说,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易感染风寒之邪而致病。

  孟晓翠提醒,要注意保暖适当,切莫“捂”过头,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而体液过多消耗,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

  二、养阳、养脾胃

  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肝木生发太过会克伤脾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适当多吃些甜食,以养脾脏之气。雨水节气,地湿之气渐升,饮食调养健脾胃的同时也要注意除湿。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总之,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

  三、预防传染病

  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易暴发流行的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居室内应及时除尘通风,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的存活和繁殖。另外,应适当做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运动要和缓

  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较为寒冷,因此,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要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疏泄太过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五、提防“倒春寒”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燥寒冻肉,湿寒入骨”,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为防“倒春寒”,养生应注意下列事宜:

  勿过早减外衣:过早减外衣易使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

  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医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

  洗头及时吹干:洗头之后应及时用吹风机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

  饮食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应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应慎吃辣椒、少喝白酒等性烈的食物为宜。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