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年人养生 >

脑血管介入治疗有何风险,该如何预防

时间:2018-09-13 00:07
  

  -健康网月讯(0病区 王茹霜)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成年人致残和死亡的第二位病因是卒中。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全世界/的人口。其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是血管病、肿瘤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脑血管病是首要病因,死于卒中患者的数目是死于冠心病患者数目的倍。早防早治是降低该病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最有效的方法。

  脑血管介入性治疗是指在X线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递送特殊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治疗各种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海绵窦瘘及其他脑血管病。

  该技术在临床开展时间短,患者了解较少,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在治疗中易伴有焦虑、恐惧、不适、失眠等心理、情绪变化,严重者不配合治疗,该类患者预后极差,并且此类风险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常见的风险有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造影剂过敏反应,术后脑出血、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过度灌注综合征,焦虑、恐惧、不适等。

  术前:听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脑血管介入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以及可能出现不适及应对方法等。熟悉已完成造影病例,解除顾虑。做好术前体位训练,练习床上排便,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术中:仔细听以上交待的注意事项,深呼吸,积极配合手术。以舒适体位,训练好大小便,保持放心愉快,减少和避免不良的情绪。术后:维持正确体位,术后h内绝对卧床休息,术侧肢体伸直制动h-h,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颜色等变化,鼓励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保持在正常水平的0%-0%,常规进行心电监测,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及肢体活动等变化。监测有无意识障碍、头痛、脑膜刺激征的进行性加重均提示血管痉挛的先兆。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情绪激动等。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防止血栓的形成,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每-0min巡视病房一次,观察有无下肢剧痛、麻木、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穿刺侧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给予适量血管扩张剂、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消除紧张情绪,减轻不适及轻视疾病的现象。按摩腰部,-h后保证穿刺点不出血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予舒适体位,如给予太高床头度左右,家属适时给予心理支持。

  国际上脑血管病的介入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出现。我国虽然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脑血管病患者人群,但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我国上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继续努力。

------分隔线----------------------------
推荐内容